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管理员和讲解员,是今年国庆节最忙碌的人之一。但是每天,当参观者散去,他们合上纪念馆或旧居的古老大门时,他们便单独与那些曾经的先人,和那些曾经的烽火岁月相处在一起,这让他们的人生显得有点与众不同——
为了衙前农动纪念馆敞开大门迎接国庆期间的游客,27岁的李娜成了大忙人。82岁的爷爷在电话和记者开玩笑说,孙女现在比领导还忙。不过,纪念馆的事,全交给她了。
1921年9月,衙前掀起了一场抗租减租的农动,这是中国领导下的第一个新型农动。这次衙前农动的领袖李成虎就长眠于衙前镇凤凰山上。
自1999年纪念馆建成后,李成虎的长孙李岳校就成了守墓人,还承担了日后建成的农动旧址—东岳庙、衙前农村小学旧址、成虎故居、李成虎墓四个点的讲解员。
2002年初,考虑到李岳校已是75岁,衙前镇政府向社会公开招聘纪念馆解说员,接替李岳校的工作。消息传到李家,李岳校支持孙女李亚、李娜来试一试。
当时,李娜还在浙江师范大学读书。“作为烈士的后代,我有责任和义务宣传衙前农动的历史。”经过笔试、面试,李娜在11位应聘者中总分名列第一。
也从这次开始,一到假期,李娜就来到在纪念馆里上班的爷爷身边,跟爷爷实习了2年,在2004年李娜毕业那年,衙前农动纪念馆成为萧山区唯一一个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一晃又是5年,现在,纪念馆已成了“浙江省青少年红色旅游经典景区”、“浙江省党员教育培训基地”。先后接待了参观人员约70万人次。
今年是建国60周年,82岁的李岳校叮嘱孙女,一定要把活动搞得丰富多彩。李娜为这事忙开了,在镇里举办“喜迎新中国成立60周年”的活动中,纪念馆就是其中重要的一站──“红色衙前”。
66岁的韩国红是柔石烈士故居的管理员,最近他有一个特别的想法,今年的国庆节期间,他把自己刚刚撰写的文章《柔石变奏狂想曲》,展示在柔石故居里,供游人观赏或赠阅。
6年前,韩国红从县文物办退休后,来到柔石烈士故居“看门”,一个月650元补贴。尽管家就在故居50米外,但是晚上他还是喜欢睡在故居里,他喜欢这旧式的三合院,他喜欢这里的空气,喜欢60多年的桂花树,更喜欢这样的生活节奏:每天早上,打扫一遍故居的院子,掸掸灰尘,擦擦桌椅,一切就绪后,开门笑迎游客。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他坐下来,看书写文章。在这里,他已经写了很多文章,还出版了《方孝儒传说》和《南游别传》两本书。现在,他专心在研究柔石。
这篇文章是他为纪念柔石诞辰107周年而写的,分别写柔石的童年彷徨、少年追求、青年呐喊、29岁入党的人生升华、三十而立之年走向完美,把柔石的刚正耿直、忧国忧民、求实求新的精神,通过详尽的故事展现出来。韩国红说,这是留给世人最大的财富,所以,宁海县才把柔石的“硬气、正气、大气”作为宁海精神的核心内容。
柔石烈士故居在宁海县城关镇西门柔石路。故居是一旧式木结构三合院,建于清代,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作家、“左联”五烈士之一柔石的出生地,也是他在1918年秋天离开家乡去杭州浙江省第一师范求学前,在家乡时生活、学习和工作的主要场所。他童年和少年时代都是在这里度过的。
韩国红告诉记者,柔石女儿赵小微就住在柔石路3号,今年82岁了。尽管柔石在上海牺牲时,她才3岁,没有什么记忆,但1960年故居开放后,在宁海越剧团工作的赵小微就一直担任义务讲解员,向海内外参观者介绍父亲短暂而光辉的一生。现在故居尽管有聘请的专门讲解员,但是老太太还是很热心,给我们当义务讲解员。
韩国红高兴地告诉记者,开始作为名人故居,过去很少有人来。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后,每年都有单位来搞入党仪式等活动,学校也组织学生来参观。这几年,宁海县每年都搞徐霞客开游节,来宁海的外地游客越来越多了,柔石故居基本上必到,去年故居就接待了外地游客1万多人次,今年到国庆节,就已有2万多人了。
在永嘉县五尺乡五尺村的中国工农红十三军军部旧址,村里的管理员胡春整天忙得连回家照顾孩子的时间都没有,因为修建后的旧址国庆节向游客开放。。
37岁的胡春是现在一位健在的老红军、101岁的老寿星胡玉吹的孙媳妇,是聘请的管理员,还是临时的讲解员。
永嘉县是中国工农红十三军的发源地。红十三军是当时正式编入序列的全国十四支红军之一,于1930年5月组建,军部就设于永嘉县五尺乡五尺村。红十三军曾活跃在括苍山麓、东海之滨、瓯江两岸的20余个县,大小战斗百余次,历史功绩不可磨灭。
其中,浙南1700多名员和红军战士为革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团以上干部和浙南特委主要领导成员全部殉难。由于各种原因,在长时间内忽视了对红十三军史料的发掘、研究和整理,致使该部队的斗争事迹在过去的60多年中鲜为人知。为恢复历史真实面貌,弘扬光荣的革命传统,永嘉县去年出版发行《血染的丰碑——红十三军斗争纪实》一书。一部“红十三军革命斗争历程电视纪录片”也开拍。旧址修缮一新。
胡春告诉记者,作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三军的发源地,五尺乡已成为浙南儿女们心中的红军精神圣地。这里山光水色,风景秀丽,一年四季游人不绝,既瞻仰丰碑,参观旧址,缅怀先烈先辈光辉业绩,又观赏山水田园风光,陶冶情操。再把环境搞好了,对村里的好处就更大了。
说起胡玉吹老人,胡春脸上流露出孩子一样的神情,虽然年纪已过百,可是早餐仍和年轻小伙子一样,可以吃一碗稀饭,三个肉包子;虽然拄着拐杖,可是能走上很长的路;虽然有点耳背,可是仍爱热闹。颇有点返老还童的意思!这些都是老人的孙媳妇告诉我们的。胡玉吹老人原本和另几位老红军住在五尺乡的红军敬老院里,随着老战友的相继过世,她和丈夫怕老人一个人住着孤单,便将老人接到身边照顾。
在胡春做管理员之前,旧址都是胡玉吹老人他们在做的义务管理员。现在,胡春还是临时的讲解员,而且和别人不一样,她所讲的一些事情许多都是从爷爷胡玉吹老人那里听来的。
中国青年团的创始人俞秀松烈士陵园及故居位于诸暨市次坞镇溪埭村,这个陵园的管理者是烈士的侄子俞治华。
俞治华告诉记者,今年国庆他放弃了到杭州朋友家去玩,呆在故居,接待游客。如今他和父亲已经为俞秀松故居担当了20多年的义务管理员、讲解员和接待员。
1988年,俞秀松烈士纪念碑竣工落成后,俞秀松的胞弟俞寿椿义务承担起纪念碑的守碑任务。当时他正在新疆的一家单位跑供销。6年后,俞治华接到病中父亲的来信,要他回去接班,父亲告诉他,你自己大伯的陵园,就是再怎么,也要看护好。于是,他辞掉手头的工作,回到老家。
2003年2月,81岁的俞寿椿因病离开人世,儿子俞治华独自承担起烈士纪念碑、烈士陵园、故居的管理员、接待员、讲解员的职责。
“我与叔叔年龄差距很大,所以都没有见上面过。”俞治华遗憾地说。但是记者发现,俞治华对叔叔的事迹却如数家珍。无论是叔叔10岁挺身而出、见义勇为的动人故事,还是叔叔颇带传奇色彩的革命生涯,他都讲得绘声绘色。
俞秀松有9个兄弟姐妹,他是家中长子。在俞治华的记忆里,他的大伯俞秀松从小就是一个热心肠、富有同情心的人。俞秀松9岁就读于溪埭小学期间,见到学校门口一小乞丐守着一只受伤的小角麂,这时两个猎人走了过来,说小角麂是他们打下来的,要求小乞丐归还。大伯就打抱不平了,不让两个猎人欺负小乞丐。俞治华回忆说,俞秀松眼里看不得以强凌弱、以大欺小。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俞秀松成为杭州的领导人之一。1920年夏,俞秀松参加了中国上海发起组,成为中国最早的党员之一,并担任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一任书记。1939年被害。俞秀松烈士被称为中国事业的先驱者,是中国成立的发起者之一,中国青年团的创始人,杰出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